經濟日報: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10 點擊:次
“十四五”期間,我國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建設與發展全面提速。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5%。《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推動建圈強鏈、集群化發展?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集群化發展彰顯協同效應
我國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的重要意義是什么?目前整體發展情況如何?
陳彥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制造業是宏觀經濟的重要支柱,已成為國家間競爭的關鍵領域。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正經歷深度調整。歐美發達國家聚焦高端制造和數字經濟領域,加速構建本土產業鏈;新興經濟體依托生產要素成本優勢,積極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我國制造業加快向創新驅動轉型,向價值鏈高端躍升。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能夠高效集聚創新要素,推動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形成協同效應,進而提升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不僅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宏觀經濟穩定、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必然要求,更是應對全球產業競爭、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關鍵舉措。具體來看,一是提升產業創新能力,促進經濟增長。先進制造業集群具有產業密度高、創新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等特點,能夠為經濟增長提供堅實支撐。集群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緊密互動,知識外溢和技術擴散效應顯著,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二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宏觀經濟穩定性。通過集群化發展,可構建從基礎材料、關鍵部件到整機生產的協作網絡,顯著提高抗風險能力。三是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改善宏觀經濟結構。通過引導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培育,有助于優化區域布局,帶動中西部等地區產業升級。
我國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自2019年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專項行動,集群提質升級步伐加快。2023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印發《制造業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相關政策的出臺明確了集群培育的原則、目標與路徑,構建起全鏈條政策體系,為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例如,通過開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在全國遴選培育對象,給予資金、政策等支持,有效激發了地方積極性。財政部、科技部等部門通過專項資金扶持、稅收優惠激勵等多元方式,系統推進集群內關鍵技術攻關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各地結合自身產業基礎與特色,出臺配套措施,在土地、人才、金融等方面予以傾斜。
經過多年培育,我國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成效顯著,整體呈現量質齊升的良好態勢。第一,綜合實力持續增強。2024年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顯示,35個集群覆蓋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領域。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不斷擴容,實現了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全覆蓋,成為穩定工業經濟的“壓艙石”。例如,廣東省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作為深圳工業的“拳頭”產業,匯聚了華為、中興等龍頭企業及細分領域領軍企業、眾多中小微企業,共同形成較為完整、頗具活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地。第二,創新動能加速釋放。科技成果持續涌現,集群已成為創新策源地。以湖南省長沙市工程機械集群為例,該集群匯聚多家全球工程機械50強企業,在高端裝備領域持續取得技術突破,近年來專利授權量實現快速增長。第三,協同生態日益完善。集群內逐步形成“鏈主”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協同配套的發展格局。廣東省東莞市智能移動終端集群以龍頭企業為核心,集聚相關配套企業,形成完善的產業鏈與供應鏈。第四,開放合作層次提升。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在國際舞臺上樹立中國制造新形象。江蘇省蘇州市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集群吸引全球頂尖生物醫藥相關企業匯聚,推動資源配置和市場開拓,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
當前,我國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部分集群存在同質化競爭,治理機制與創新生態仍待培育和完善,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瓶頸尚未徹底突破等。下一步,應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強集群創新網絡建設,支持“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攻克共性技術難題。深化開放合作,推動集群嵌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環節,打造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此外,還需進一步統籌好穩定政策、增長政策與結構政策,實現宏觀政策“三策合一”,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促進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壯大,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轉型升級塑造競爭新優勢
在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過程中,我國圍繞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做了哪些努力?
劉振中(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創新戰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隨著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深刻變化,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是我國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的重要著力點。近年來,已出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以多項創新舉措推動制造業轉型發展。
以科技創新促進集群邁向高端化。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加快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鼓勵集群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聚焦高端芯片、工業軟件、新材料等領域,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布局。通過融合新技術、應用新材料等方式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其創新發展能力。同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健全產業發展政策,推動實現集群化發展。引導優質要素向國家級集群匯聚,打造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以數智賦能驅動集群智能化升級。推進集群內企業智改數轉網聯,立足不同產業特點和需求,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制造全過程融合,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網絡化協同,鼓勵制造業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工業互聯網與重點產業鏈“鏈網協同”,建設智慧產業鏈供應鏈。完善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智能制造領域的標準體系,積極推廣標準的實施和應用試點、示范。截至今年4月,我國累計發布472項智能制造國家標準、50余項國際標準。
協同發力推動集群綠色化轉型。加快傳統產業產品、用能、原料結構調整和工藝流程再造,構建清潔高效低碳的工業能源消費結構。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技術改造,發布綠色低碳技術導向目錄,支持大型企業全流程系統化改造,發揮“鏈主”企業帶動作用,推動園區整體改造升級。綜合考慮區域因素,嚴格項目準入,推動區域產業綠色協同發展。強化綠色低碳產業鏈分工協作,推動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在政策推動下,2024年我國新培育國家層面綠色工廠1382家、綠色工業園區123家。截至2024年,國家級綠色工廠達6430家。
目前,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在產業分布上已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消費品等多個領域,其中,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集群數量居前。從區域看,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集群數量占比較高。2024年新增的集群中,跨區域特點更加明顯。
隨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不斷推進,我國先進制造業集群日益形成強大競爭優勢。
一是先進制造企業正向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攀升,形成集群強大創新能力。湖南長沙工程機械集群在超大直徑盾構機主軸承技術上的突破,就是集群強大創新能力的典型例證。為制造超大直徑盾構機的主軸承,集群內企業經過多年努力,自主研制出可用于超大直徑盾構機主軸承加工的全套工業母機。這一突破是上百家配套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涵蓋軟件設計、材料研發、加工制造、工藝技術以及專業檢測等全鏈條。這種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僅解決了“卡脖子”的關鍵技術,更在高端制造領域形成競爭新優勢。
二是智能化改造顯著提升集群生產效率和質量控制水平。先進制造業集群不斷推進智能化轉型,大幅提升制造企業效率。江蘇高端裝備制造業集群中,代表企業率先建成智能工廠,開發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實現研發數字化,提升圖紙管理效率,推出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相關企業設備上云。
三是供應鏈協同效應增強集群整體競爭力。通過建圈強鏈,形成共生共榮的產業生態,有效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整體產業競爭力。四川成德綿自涼航空航天集群集聚航天領域企事業單位超千家,已形成集整機與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維修服務、地面保障于一體的完備產業體系,并探索出“小核心、大協作”模式。
四是發展綠色制造推動集群產生高效益和高附加值。通過能源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技術創新,先進制造業集群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榆鄂寧現代煤化工集群是綠色轉型的典范,該集群成功實現從挖煤賣煤、燒煤發電到發展新材料、清潔能源的轉變。
因地制宜構建特色優勢集群
各地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有哪些探索實踐?
徐寧(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成為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選擇。依托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并朝著專業化、差異化、特色化方向發展,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筑牢根基。基于各地近年來的發展實踐,可將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模式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資源稟賦驅動的內生演化模式。憑借豐富的能源、礦產等自然資源,通過技術創新突破資源的初級開發局限,進一步延伸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提升資源利用效率與產品附加值,從而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實現從資源依賴向產業主導轉型。陜西榆林依靠得天獨厚的煤、氣、油、鹽資源,通過大力推動技術創新,精心構建“煤頭化尾”的全產業鏈,成功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具有高技術附加值的產業集群優勢,為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提供了范本。
二是龍頭企業引領的產業生態構建模式。在產業鏈復雜度高、協同需求強的先進制造領域,通過引入或培育具備垂直整合能力的“鏈主”企業,依托其技術、資本與市場優勢,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形成分工明確、協作高效的集群網絡。該模式的關鍵在于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降低產業鏈協同成本,提升集群整體競爭力。安徽合肥以前瞻性眼光和耐心資本投入,成功引入新型顯示產業龍頭企業,并吸引包括玻璃基板制造商、終端應用企業等在內的全產業鏈核心企業落戶。2024年,合肥新型顯示產業產值達1235.35億元,同比增長21.5%,生動演繹了從招引一個龍頭到集聚一條產業鏈再到營造一個產業生態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實踐。
三是產業基礎衍化的路徑升級模式。依托區域歷史形成的制造業基礎,結合技術發展趨勢與市場需求,通過政策引導、技術改造與產品升級,激活存量產業資源,推動傳統產業向先進制造領域轉型,實現傳統制造業“老樹發新芽”,形成立足根基、鏈接未來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路徑。這一類型的典型代表是江蘇常州。作為長三角老牌工業基地,常州在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等領域擁有深厚的產業積淀和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群。面對新能源革命的浪潮,常州精準布局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與光伏等賽道,不僅集聚了一批代表性企業,還打造了完整豐富的新能源產品配套體系,將傳統制造優勢成功嫁接到新興產業之上,從而迅速崛起成為“新能源之都”。
四是科技創新策源的聚變裂變模式。以高水平科研機構的研究能力為核心動力,通過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全鏈條孵化體系,將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形成知識密集、技術領先、科技型企業集聚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湖北武漢光谷依托本地眾多高水平科研機構,以光纖等領域的原始創新突破為起點,孵化集群骨干企業,并向“芯”“屏”等技術關聯且更為復雜的產業領域拓展,實現從一束光到一個產業集群的發展躍遷。
各地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已取得積極成效,但還需解決區域同質化競爭、資源配置低效等問題。為此,可考慮構建“中央—省市—縣區”協同體系,打造特色優勢集群。
從中央層面看,需強化頂層設計和宏觀引導。對各地區實施差異化戰略引導,進一步健全完善績效考核體系,建議增設跨區域協同發展的考核權重,并探索建立經濟指標區域間成本共擔與利益共享機制,可率先在長三角、粵港澳等地試點。以更大力度持續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建立統一的要素市場與技術標準,實現資源跨區域高效流動。
從省級層面看,應根據各地特點做好全省“一盤棋”的產業協同發展規劃。同時,可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繪制重點產業發展圖譜,為各地產業發展精準賦能。此外,建議搭建省級信息與資源共享平臺,促進創新要素在省內合理流動與高效配置。
作為產業發展一線,縣區應迅速轉變角色,從傳統的招商引資者變為專業的產業服務者;工作重心從給予補貼轉向建設公共服務平臺,聚焦產業共性需求,提供耐心資本支持。此外,需將詳細的產業規劃落實到具體環節和發展路徑上,全力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厚植先進制造業集群創新發展的豐沃土壤。
借鑒國際經驗邁向“世界級”
從全球看,先進制造業集群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如何更好推動我國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張曉蘭(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研究員):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已成為各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點。從全球來看,先進制造業集群呈現融合化、數字化、綠色化和協同化發展的新趨勢,深刻影響著未來產業發展格局。
產業跨界融合趨勢日益凸顯。當前,世界先進制造業集群正從鏈式產業關聯轉向網狀產業關聯,制造業集群不再局限于傳統制造業領域,而是與現代服務業、新興技術產業深度融合。美國硅谷依托強大科研力量和創新生態,實現了制造業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孕育出眾多引領全球的高科技企業。
數字化轉型全面提速。數字技術加快改變集群網絡協作形態,特別是隨著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世界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德國將發展產業集群作為提高工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推動大量企業引入智能生產系統,實現生產自動化與柔性化相結合,能夠快速響應市場個性化需求,進而實現產業數字化升級。
綠色可持續發展成為共識。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各國加快建設低碳和近零碳產業集群,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回收利用等全生命周期。集群內企業加大對環保技術和工藝的研發投入,采用可再生能源、環保材料、節能設備,實現節能減排和資源高效利用。丹麥風電產業集群憑借先進技術和成熟產業鏈,不僅為全球提供大量清潔能源,還推動本國經濟綠色轉型。
高效協同創新生態加快構建。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依賴良好的創新生態,目前世界先進制造業集群正從單一主體創新轉向多主體協同創新,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各類創新服務機構等緊密合作,形成高效的協同創新網絡。
我國高度重視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截至2024年,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已有80個,技術含量高、創新性強、帶動作用大,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差距。例如,有些集群主要依靠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優勢參與國際分工,所從事的生產制造環節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有些集群技術原創性不足,對高新技術研發支持力度不夠,同時缺乏與大學、研究機構等的長期穩定合作機制,技術創新有待加強;有些集群品牌與市場渠道建設滯后,全球合作網絡不健全,跨區域集群協同機制不完善,要素流動效率偏低,國際化水平尚需提升。
未來,需借鑒世界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經驗,加快推動我國先進制造業集群向“世界級”邁進,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推進集群價值鏈攀升。促使集群內企業從單純的加工制造向價值鏈整合轉型,優化國內集群產業鏈布局,實現跨區域協同,進而提升產業鏈韌性。提高集群全球價值鏈嵌入水平和分工地位,保障制造業產業鏈安全穩定。
二是提高集群創新能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強化基礎研究,推動創新資源向集群內優勢企業、重點產業鏈傾斜。促進集群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支持“鏈主”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集群產學研協同發展水平,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進一步打通科技成果產業化“最后一公里”。
三是優化集群內部生態。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對接,明確產業分工合作,形成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到市場營銷的閉環。進一步打破信息與資源壁壘,建立集群內部的溝通機制,促進信息交流與信任建立,提高集群競爭力與抗風險能力。
四是提升集群國際化水平。完善先進制造業集群生態系統,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產業,注重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等銜接貫通,著力打造世界一流制造業集群。深化跨國產業鏈協作,支持集群內企業“組團出海”,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積極開展品牌創建,培育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來源:經濟日報